好的,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原意和字数基本不变,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:
---
阅兵,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,但2022年红场阅兵却引起了全球瞩目。作为一个早已彻底复辟资本主义的国家,俄罗斯本应对苏共和苏联时期进行抹黑和虚无化。然而,红场阅兵却依然高扬着充满激情的红色主旋律,鲜明地传递着擦亮历史、传承记忆、勇于牺牲和创造未来的强烈信念。
1. 让英雄成为阅兵的“主角”
在“东欧”地区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背景下,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大量拆除英雄塑像、抹黑英雄形象、淡化英雄历史。但在红场阅兵的主席台和观礼台上,主角却是那些胸前挂满勋章,身穿老式军装,戴着军帽,腰间系着军用皮带的老兵们。他们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,目光坚定。阅兵开始前,普京亲自接见了这些英雄老兵,并且就坐在他们中间,身边没有任何官员陪同,彰显对他们的敬重。阅兵当天,俄罗斯各地同步举办庆典活动,重点突出“老兵”和老英雄的地位,彰显英雄精神永存,英雄丰碑永不磨灭,英雄引领未来,继续谱写新的史诗。普京本人,也被视作当代俄罗斯伟大的英雄代表。
展开剩余86%2. 举国阅兵,向英雄深情致敬
红场阅兵进行的同时,圣彼得堡等28座城市也举行了不同规模的阅兵式,379个城镇开展游行庆祝活动。值得一提的是,叶卡捷琳堡成为唯一保留骑兵部队接受检阅的城市。这个举国大阅兵,充满了感人的致敬情怀。很多地方甚至派出一辆T-34坦克,开到行动不便的老坦克手家门口,为其单独举行阅兵仪式;还有军人小分队,在老兵家窗外排队接受检阅;小型军乐队则走到卧床老人门前,为他们演奏致敬曲。尽管老兵们已步入暮年,但人民未曾忘记他们,祖国未曾遗忘他们,普京也以最高的敬意向这些英雄们致敬。
3. 注重向儿童传递红色记忆
红场阅兵不仅是一种国家荣耀的展示,也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。阅兵现场,随处可见穿着各种苏俄军服、头戴多样军帽的“萌娃”,这些孩子们童真的面庞与庄严的军装形成鲜明对比。即便是在资本主义复辟的俄罗斯,家长和学校并未回避那些曾经血战沙场的老兵故事,反而积极鼓励孩子们崇尚英雄,铭记那段历史。这样从小培养的“战斗民族”精神,必将为国家赢得更大的荣光。5月22日,红场还举行了列宁全联盟先锋组织成立100周年庆祝活动,约5000名学生宣誓加入少先队,誓言为共产主义奋斗。在红场,普京还批准数十万人齐唱《国际歌》。令人感到耐人寻味的是,复辟资本主义的俄国总统普京并未将少先队改为游乐队,反而鼓励孩子们宣誓奋斗共产主义,红歌再次响彻俄罗斯大地。
4. 弘扬悲壮的牺牲奉献精神
历史的塑造与未来的开拓,离不开那种悲壮的牺牲精神。“为有牺牲多壮志,敢叫日月换新天”,这句话深刻诠释了红场阅兵所传达的庄严气氛。首先,这是一个充满悲壮情怀的节日。为了取得二战胜利,苏联献出了约2700万优秀儿女的生命,战后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人死伤,全国几乎找不到没有遭受亲人伤亡的家庭,甚至连斯大林、米高扬、伏龙芝的儿子也战死沙场。其次,普京的讲话充满了悲壮感,他回顾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牺牲,讲述了当前“正义战争”中英勇牺牲的士兵,强调“对祖国的奉献是最高价值,是俄罗斯独立的坚实支柱”。最后,普京宣布全场默哀一分钟,向卫国战争中牺牲的英雄致敬,现场一片肃穆,这样的仪式在世界阅兵史上极为罕见。历史的进程从不是平坦顺畅的,每一次关键时刻都需最优秀的儿女舍生取义。一个早已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国家,却大力弘扬牺牲奉献精神,这背后的深意值得深思。
5. 红旗漫卷,战旗猎猎
红旗,一直是革命的象征,苏联因此被称为“红色帝国”。一般来说,资本主义复辟的国家最害怕红旗的存在,力图“让红旗落地”,改变颜色。但红场阅兵的鲜明特点正是红旗满天飘扬。1945年5月1日,苏军攻克柏林帝国大厦时升起的突击旗,被视为胜利旗和军旗的象征。2000年12月,普京刚任代总统时,建议俄军恢复苏军军旗,坚决反对议会下院拟去除镰刀锤子的《胜利旗法》,以维护国家胜利历史的神圣不可侵犯。阅兵仪仗队首先举起俄罗斯国旗和胜利旗,紧随其后的是护卫方面军军旗的护旗小队,展示当年苏军十个方面军的军旗。荣誉师团的战旗被高高举起,插在战车上,在阅兵场上汇聚飘扬。下午的“不朽军团”游行中,红旗汇集如海,苏联国旗、苏共党旗和胜利旗最为显眼。有议员甚至提议恢复苏联国旗,这充分显示出红旗的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。
6. 激昂红歌,主旋律飞扬
主旋律,作为音乐作品的核心旋律,代表着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精神面貌。红场阅兵开始时,钟声响起,胜利旗和俄罗斯国旗伴随着二战名曲《神圣的战争》庄严通过红场。随后检阅曲目包括《普列奥布拉仁斯基进行曲》、《光荣颂》等五首经典曲目,总统讲话后奏《俄罗斯联邦国歌》。分列式队伍踏着《胜利者的凯旋》(少年军校方队开场曲)和《喀秋莎》(女兵方队)等十九首红歌前进。装备方队的配乐有《万岁,我们强大的祖国》、《苏军之歌》等十首曲目,军乐队则合唱《我们是人民的军队》,结束曲为《向斯拉夫女人告别》。整个阅兵充满雄壮激昂的红歌气氛,堪称红歌的盛大演奏会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31首曲目全部保留了原歌词,没有被篡改。同期,新西伯利亚数万市民也在广场齐唱《胜利日》,许多身穿军装的“萌娃”们唱起红歌,气势十足。
7. 不朽军团,精神永存
随着参加卫国战争的老兵逐渐减少,为了传承“为俄罗斯英勇牺牲”的精神,俄罗斯从2012年5月9日起正式确立“不朽军团”作为胜利日不可缺少的纪念活动。阅兵日当天午后,莫斯科主要街道举办了超过百万人的“不朽军团”游行。游行中,人们高举旗帜和在卫国战争中牺牲亲人的照片,沿着列宁格勒大街、特维尔大街缓缓前行至马涅士广场和红场。普京连续七年举着身着水兵服的父亲照片,走在游行队伍前列。今年的阅兵还增添了“俄乌冲突”的元素,游行人群中有人携带俄军在乌克兰作战阵亡士兵的照片。特别是阵亡的努尔马戈梅德·哈吉马戈梅多夫,其父亲手捧儿子的照片参加游行。哈吉马戈梅多夫一家代代从军,自己是上校军衔,其祖父也参加过卫国战争,他们的牺牲精神如“不朽军团”般永存。
结束语
1991年底,俄罗斯迅速掀起了“私有化、自由化、西方化”的浪潮。《世界历史名词》定义俄罗斯私有化为“由计划经济向自由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,大量国家财富落入少数寡头之手,社会分化加剧”。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无疑全面回归了原始的、血腥的资本主义,苏共和苏联的政治理念被彻底虚无化。然而,否定历史的人,终将被历史否定。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,普京执掌下的俄罗斯不仅扭转了局面,还赋予资本主义“俄式特色”,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重新擦亮那鲜艳的红色底色。正如基辛格所言:“普京的基本信念是一种对俄罗斯历史的神秘信仰。”普京自己也曾言:“我宁愿因忠诚而被绞死,也不愿为了苟且偷生而背叛。”在红场阅兵中,他强调:“珍藏并向新一代传递那些年的记忆,是我们的道义责任。”这或许正是红场阅兵的灵魂所在。
经典之所以经典,是因为它百看不厌,耐人寻味。1991年全面复辟资本主义的俄罗斯,如今红场阅兵却依旧高唱红色主旋,这背后隐藏的深意,值得全世界认真思考。
(文章来源: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,作者授权首发,文中配图均选自网络)
---
需要我帮你润色成更口语化或者更正式的风格吗?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