冷战末期,随着中日关系逐步正常化,中国和日本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。越来越多大陆学者及民间人士开始访问日本,亲自采访二战时期的日本老兵,试图从他们口中获取抗战期间的第一手资料。
在与这些日军老兵的交流中,他们竟会脱口说出一些中国成语,谈起曾经在中国的经历时,流露出复杂的情感——有的表现出深深的愧疚,有的则不由自主地表达歉意。
当记者问及在抗战期间遇到的最难缠的敌人时,许多日本老兵都会毫不犹豫地用两个坚决的汉字回答:“八路!”
在这些老兵心中,八路军的地位无可替代。作为从中国广袤农村中崛起的一支部队,八路军以严明的纪律、顽强的作风和强悍的战斗力令日军闻风丧胆。
尤其是在华北的山区,八路军发起的游击战让日军几乎夜夜难眠,恐惧蔓延在整个侵华军队的心头。
抗日战争初期,日军在山西战场屡遭八路军伏击,尤以“神头岭伏击战”最为震撼。
展开剩余89%这场战役是八路军129师386旅的杰出战绩,亲自由陈赓大将统帅,后被军事界高度评价,更被我军列为伏击战的典范教材。
战役中,八路军损失仅为240余人,而日军伤亡却高达1500多人,俘获了数十名敌兵,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。
日军被打得狼狈不堪,山西各日军师团把386旅视为最大威胁,甚至在装甲车上涂写“专打386”的字样,以示警戒。
那么,神头岭伏击战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战斗?为何当时八路军386旅能在日军实力强劲的情况下,创造如此骄人的战绩?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日军如同南北开弓,迅速在华北和江南发动攻势,占据了大片国土,甚至连首都南京都落入其铁蹄。
1938年初,国军在山西、河北、山东的战线被日军压制,退守黄河沿岸,情势极为危急。
河北、山东归属第1战区,山西则归第2战区,均面临被日军彻底消灭的危险。
太原会战结束后,日军控制了太原及山西北部,而中国军队则死守山西南部。
日军决心占领晋南,于1938年初制定了“平定华北作战要案”,明确计划在夏季之前完全掌控晋南和豫北,将黄河以北区域纳入其势力范围。
尽管中央军、晋绥军和八路军联手防守,但面对日军强大攻势,正面抵抗仍十分艰难。
因此,三军协作,中央军和晋绥军在晋南布置防线以防守日军,而八路军则发挥游击战优势,潜伏在日军后方据点和补给线,反复袭击,重创敌军有生力量和后勤保障。
1938年3月,朱德总司令下达命令,八路军129师由河北进入山西,在太行山南部展开自主的山地游击行动,以支援南部的晋绥军和中央军。
师长刘伯承深入分析日军部署地图,决定把主要攻击目标锁定在“长邯公路”上。
这条连接河北与山西的公路上,沿线县城均有日军驻扎,分别部署数百到上千人不等的兵力。
在涉县、黎城、潞城、潞安等地,驻有不同规模的日军兵力,其中潞城驻有一个中队,黎城和涉县则分别有一个大队加一个中队。
此外,县城中还有日军的“辎重队”,这些类似民兵的后勤部队,每组约150人,负责驾车牵马保障后勤运输。
刘伯承决定在长邯公路沿线实施“围点打援”战术,通过袭击涉、黎、潞三城中的一个,诱使日军派兵救援,然后伏击来援部队。
129师将这次伏击任务交给了陈赓率领的386旅。
386旅旅长陈赓详细侦察日军兵力分布后,计划先佯攻黎城,吸引潞城和涉县的日军部队前来增援,重点伏击潞城的日军。战场初步选定在申家山一带。
根据军事地图,申家山前的深沟正好是长邯公路,地形天然适合伏击。
按计划,386旅的771团和772团负责伏击任务,袭击县城的任务则由385旅的769团承担。
1938年3月15日,771团和772团部分干部前往申家山勘察地形,令他们震惊的是:申家山前的山沟中根本没有公路,只有一条荒废的长邯古道,而现行公路却在申家山对面的神头岭山顶。
771团副团长吴成忠立刻派人向陈赓报告地图错误和侦察失误,险些酿成大祸。
因当时八路军通讯条件有限,口信传递延误,陈赓直到12小时后才收到消息。
侦察员报告日军一支辎重队预计10小时内将经过申家山、神头岭一带,陈赓果断决定将伏击点从申家山转移至神头岭。
神头岭地势开阔,初看并不适合伏击,但幸运的是,这里两侧有晋绥军先前修建的防御工事,虽不长,但隐蔽性足够。
386旅的772团1、2、3营分别在神头岭上的神头村、申家山等地埋伏,386旅补充团负责正面神头岭的掩护,1、2、3营分别部署在公路两侧工事中。
1938年3月16日凌晨3点,385旅769团开始进攻黎城,虽收效有限,却有效牵制了日军。
战斗结束后,日军从潞城派出约1500人的辎重队前往增援。
日军极为警觉,辎重队前方有50人的骑兵侦察队侦查路况,保护车队安全。
然而,骑兵无法察觉藏匿于神头岭草丛中的千余名八路军士兵。
3月16日上午,日军辎重队抵达神头村,停顿20分钟后,八路军突然发动密集火力攻击。
草丛中的八路军士兵纷纷冲出,日军辎重队约1000多人,其中半数为未经正规训练的辎重兵,遇袭后陷入混乱。
八路军装备简陋,仅三分之一士兵配备步枪,其他多数士兵持有大刀、长矛和手榴弹,但士气高昂,敢于与日军正面拼刺,造成日军重大伤亡。
神头岭战斗持续大半天,至11时30分结束。日军辎重队伤亡惨重,被分割包围,最终溃散逃跑。
下午3点,日军从潞城赶来救援,与386旅772团激战4小时,傍晚时分八路军撤退,日军得以突围。
根据陈赓回忆录,战役造成日军伤亡超过1000人,八路军俘获数十名敌兵,缴获骡马600余匹、步枪550余支,极大增强了八路军的装备实力。
日军也不得不承认神头岭伏击战是一场惨败,108师团辎重队阵亡300人,其中军官80余名,损失骡马数百匹,丢失军刀、步枪、刺刀100余件。
按日军较为克制的战史风格,神头岭毙伤日军近千人的数字是可信的。
386旅在此次战斗中伤亡约240人,较日军巨大损失形成鲜明对比,这种高交换比的胜利在抗战初期极为罕见。
这次伏击战不仅彰显了386旅的战斗力,也使得日军的长邯公路运输一度中断,辎重兵由此畏战,不敢轻易出动。
日军108师团视此次败仗为“奇耻大辱”,战后处理尸体耗时两天,并在运输车和装甲车上涂写“专打386旅”的醒目标语。
尽管心有不甘,日军史书仍评价神头岭伏击为“一流的伏击战”。
神头岭伏击战成功的关键有二:一是精准的情报收集,二是部队坚韧不拔、敢于白刃战的战斗作风。
八路军历来重视情报工作,进驻一地必先联系群众,建立地下交通网,获取敌军和伪军动向。
尽管日军行动极为保密,但只要部队出城,群众都会及时报告,令日军无处藏身。
另一方面,正规国军多避免白刃战,因训练不足和士气低迷,而八路军战士则敢于近身拼杀,先用手榴弹开路,再以冷兵器冲锋,这得益于红军时期积累的丰富实战经验和士气培养。
山西中央军副司令卫立煌曾感叹:“这种战斗,只有八路军能打出来。”
陈赓大将晚年视此战为代表作,回忆中他坦言最初对光秃秃的神头岭犹豫不决,若非有废旧工事掩护,伏击难以成功。
虽然战役规模不大,但因发生在日军补给线上,对敌军威慑力极强。
此役后,日军被迫暂停使用长邯公路,极大缓解了南方晋绥军和中央军的压力,对山西战局起到了以小博大的效果。
文/商学野
参考资料:
1、《抗战著名战斗之:伏击神头岭——八路军典型的游击战》,朱晓明
2、《陈赓神头岭巧设伏兵》,叶介甫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