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座不起眼的县城里,街道和商铺的名字常常可以看到“春申”“黄国”这样的字眼。潢川县,位于河南信阳,是春秋时期黄国的故城,也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的故里。黄国被楚国灭亡后,黄国的百姓以“黄”姓为标志,流亡各地,重建家园,最终形成了黄石、黄冈等地名。因此,潢川不仅是黄国的发源地,也是“天下黄姓”的祖地。
“治水能手”春申君黄歇
潢川县位于鄂、豫、皖三省交界的金三角地带,隶属于信阳市。这个地区历史悠久,古称光州、浮光、定城、弋阳、义阳等,也曾是黄国的名字。在地理上,潢川北接淮河,南靠大别山,水陆交通便捷,历来是鱼米之乡,是豫东南的重要经济、文化和政治中心。潢川的名字正来源于潢河。
展开剩余85%潢川拥有宜人的气候、迷人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,虽然它不是江南水乡,却拥有众多湖泊塘堰,是豫东南地区的鱼米之乡。在潢川,你会发现它与苏州有很多相似之处,这都源于春申君黄歇的治水功业。
黄歇,本是黄国的贵族后裔,封地位于黄国故地,也就是今天的潢川县。因此,《史记》记载道:“春申君者,楚人也,名歇,姓黄氏。”黄歇曾担任楚国太子师,护送楚太子入秦国质子,并协助楚考烈王登基。后来,他升任楚国令尹(即宰相),封地包括潢川县在内的淮北12县。黄歇在潢川居住了十余年,之后又迁至吴地的苏州。因此,潢川与苏州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历史渊源。
进入近代,潢川的商贸逐渐兴旺,江浙商人纷纷涌入,设立商铺,进行贸易和置业。潢川的“顺河街”两旁店铺林立,各种手工艺品的生产蓬勃发展。南城至今保留着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,成为当地的一大亮点,被誉为“豫南小苏州”。这些都显示出潢川与苏州之间悠久而深远的文化联系。
《苏州志》和《吴县志》均有记载,黄歇治水的成就堪称卓越。他成功地治理了沼泽地和盐碱地,使得太湖流域和长江三角洲一带迅速发展成了“鱼米之乡”,也被誉为“人间天堂”。上海的“申”以及黄浦江这两个名字,都与春申君黄歇有着密切的关系。
潢川的县城被小潢河一分为二。小潢河以南被称为南城,北城则以工商业繁荣著称,成为潢川人的工作和商贸中心;南城则以住宅区和古迹区为主,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让这里被称作弋阳古镇。
农业大县“甲鱼王国”
潢川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,拥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。这里盛产水稻、油菜、小麦等,同时特产众多,如光州茶、光州贡面、中华鳖、潢川金桂、光州姜、淮南麻鸭等。
潢川甲鱼作为河南省的特产,也是中国地理标志产品,潢川被誉为“甲鱼王国”。这里是河南省最大的甲鱼养殖基地,年产中华鳖(甲鱼)达36万公斤。潢川的甲鱼肉质细腻,色泽清白,裙厚上翘,风味独特,是当地的美味佳肴。早在唐代,潢川就有“光州马蹄鳖压断街”的传说。清朝时,光州专门设立了职员为皇室提供鳖制美食,光州马蹄鳖与光州贡面、潢川金桂并称光州三绝,成为宫廷贡品。
近年来,潢川的食品产业发展迅速,涌现出世界级的“樱桃谷鸭”加工企业和最大的糯米粉加工基地。潢川生产的樱桃谷鸭每年达到7000万只,畅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此外,潢川贡面、卜集州姜等地方特产也已名声远扬。
不仅如此,潢川的交通也十分便利。京九铁路与宁西铁路在此交汇,未来的宁西高铁和京九高铁阜冈段也将经过这里。潢川是两条国道干线和两条高速公路的交汇点,未来还将拥有一个4C级国内支线机场——潢川桃林机场,这一切使得潢川成为一个交通便捷、游客易于到达的地方。
黄、陈两大姓氏的祭祖圣地
尽管潢川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,但它却是中华黄氏和浮光陈氏两大姓氏的发源地。根据史料记载,黄姓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帝少昊的后代,黄国的建立使得黄姓逐渐成为以国为姓的族群。黄国的存在长达1400多年,但最终在与强楚的对抗中灭亡。潢川成为黄姓的发源地,黄国的后裔或迁往其他地方,或在江南地区繁衍生息,黄姓因此广泛分布。
黄歇的长子黄尚迁居江夏,形成了江夏黄氏,这也是今天福建、台湾、广东等地众多黄姓家族的祖地。潢川的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保存完好,成为黄姓族人寻根谒祖的圣地,每年吸引大量黄姓族人前来祭祖。
此外,潢川也是陈姓的发源地。陈元光,唐朝时光州的守将,被尊为“开漳圣王”。他不仅帮助治理福建,还开创了当地的文化繁荣。如今,陈元光的故居仍位于潢川县弋阳镇,每年也吸引大量陈姓族人从福建、台湾及世界各地来潢川祭祖。
这座潢川这个河南的小县城,虽然现代人知之甚少,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传承,文化渊源绵延不断。
发布于:天津市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