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政协报记者 赵莹莹
记者日前随全国政协重点提案督办调研组赴甘肃调研,去往公益造林项目实施地途中,汽车在酒泉的戈壁滩上穿行,一簇簇绿意深深扎根于贫瘠的沙石。司机轻声提醒:“看,那就是骆驼草。”
茫茫戈壁中,望着那些看似柔弱的枝叶正以惊人的生命力与肆虐的风沙搏斗,记者不禁想起调研途中结识的全国自强模范、酒泉市肃州区残疾人就业驿站创始人张开军。此刻,他那个“骆驼草”的微信昵称有了最生动的注解,就像这些植物在严酷环境中淬炼出独特的生存智慧,这个西北汉子也在把命运的砂砾打磨成生命的珍珠,像一株倔强的“骆驼草”,用坚韧的枝叶为残疾人朋友撑起一片希望的绿荫。
2004年,30岁的张开军还是消防队的骨干。当年2月,一场突发车祸导致他脊髓严重损伤,15年的消防队生涯戛然而止。
“麻醉药效退去时,最先感到的不是疼痛,而是双腿如坠冰窟的麻木。”他至今记得“肢体一级残疾”诊断书带来的沉痛打击——曾经矫健的身躯从此困于轮椅,触手可及的梦想被狂风暴雨吹散。
绝望如影随形。张开军一度封闭自我,将家人的搀扶、朋友的问候、同事的目光统统挡在心门之外。直到某天,家人的话语如光束穿透阴霾:“身体可以残缺,但心灵必须完整。为了我们,为了孩子,你要活着,活着才有希望。”
康复之路远比想象艰难。在北京的医院里,他戴着肢具、推着助行器,在别人休息时独自练习站立。三年如一日的坚持,换来的却是“最佳康复期已过,行走功能难以恢复”的诊断。
这个西北汉子的希望再次破灭,每天机械完成训练后,就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。
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出行。当他遇见一群同样坐在轮椅上的伙伴,忽然发现大家都困在“为什么是我”的迷思里,却又都在眼底藏着不甘的火苗。
“那是对理解的渴望,更是对重生的期盼。”从那天起,张开军重振旗鼓,开始投身公益事业,成为残疾人志愿者,更敏锐地察觉到了残疾人朋友对就业的迫切需求。
2019年9月,在市区残联和社区支持下,他牵头创办肃州区首家残疾人就业驿站“金泉路社区未来小站”。基地建成后,他带着伙伴们跑遍市场,为不同残障类型量身定制数据录入、移动客服、手工编织等5个就业项目,创新采用“集中﹢居家”模式,让70多位残障朋友实现就业。200余人次职业培训、80余人次互联网技能培训后,60多位学员在基地稳定就业。
近年来,“未来小站”如滚雪球般发展壮大:2023年4月“新启点残·健一体创业就业中心”成立,8月敦煌梨园社区和靖远县分站落成,帮助40多名残障人士及家属就业;2024年10月,肃州区公共实训基地“希望之家”及150平方米就业保障区投入使用。
“最让我欣慰的不是规模多大,而是看到他们重新笑起来。”张开军指着墙上的合影说,照片里的残障朋友们有的在直播带货,有的在编织手工艺品,每个人眼中都闪烁着自信的光芒。
戈壁上的骆驼草仍在风沙中挺立,而张开军这株“骆驼草”,已用近20年的坚持,在残疾人朋友心中滋养出片片绿洲。他始终坚信:生活或许会带来伤痛,但只要心中有光、脚下有路,就没有翻不过的山、跨不过的坎。
顺阳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